这些年的春天,如同候鸟般,每到一月,心就飞到了大西洋边的法国西南小镇:安古兰。以台湾的标准,这不到5万人的安古兰还真是小镇,气味约莫有点像是瑞芳加上九份的山城。这城镇虽小,但以每年举办的漫画节,及法国国立漫画博物馆(La Citéinternationale de la bande dessinée et de l'image)再加上安古兰漫画学校,说她是法国漫画之都,并不为过。
有时独自走访,有时邀约同事参与,但印象深刻的几回,都是与台湾漫画作者一块儿参展。
第一次听到安古兰漫画展,应是90年代左右。那时自己刚从看漫画的热血读者,转换为去漫画作者家中取稿的菜鸟编辑。当年还不流行快递,到作者家中取稿,不小心待上一整晚是常有之事,与欧洲漫画的大量接触,约莫就是在众作者家中等候时,逐渐阅读出乐趣来。乐趣之一是几位作者家中都收藏有不少欧美漫画,美国漫画还可看看英文,法国漫画常是只能看图说故事的自行摸索。中场时间,赶稿作者还会来比手画脚,告知这篇漫画的剧情,说得口沫横飞精采动人......有时也会怀疑:这位老兄不是英文都不太好吗?这法文剧情是怎么看出来的?!不知是从萧言中,还是杰利小子的聊天里,得知这么一个法国漫画展。

那时任职于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郝明义与漫画主编高重黎均对漫画都有甚大企图及想像,在1991年走访过美国圣地牙哥漫画展后,自己就顺口提了,“明年1992年春天,还可以去参访这个欧洲的漫画节。”
搞不清楚是安古兰的魅力,或是大伙儿都想去法国走走,人数由原先的编辑一人逐渐扩充为主编、编辑、杂志记者,再加上那年还是被称为“小麦”而非麦叔叔的麦人杰,组成了初访安古兰的台湾5人团。
不知为何,那时觉得到法国安古兰参展,应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是申请一个摊位、准备参展书籍及简介、行程安排,如此而已。理论上没错,但大伙儿都没多想,我们是去到以不友善闻名的法国,以及并没有人懂法文,于是便产生了以下的画面:
一行5人为了省钱,并未提早寄书,而是扛着几箱书从机场到巴黎巿里换火车,基本上是在地铁那迷宫似的隧道里上上下下,找着换车月台......。
书展现场,发现许多传闻中的作品及作者。排队找作者签名时,发现进展龟速,仔细一瞧每个作者都安然与读者闲聊家常,有些作者还拿出水彩颜料,在书本上画着彩页......。
记得总经理的叮咛,冬天到法国一定要点海鲜盘及白酒,于是在寒冬里走了一下午的5人组,进餐厅点了三份海鲜盘、二瓶白酒......从头到脚从口腔到肠胃,一路冰到底。
那年的结论:欧洲漫画挺厉害,应可引进一些作品;台湾漫画似乎也有欧洲巿场的可能;以及,是不是有人该去学个法文?!

欧阳应霁是位剧场老友,及香港知名的跨界作者,90年代曾以【我的天】一系列漫画作品颇受台湾读者喜爱。
2003年,自己应大块文化郝明义先生邀约,重返漫画出版,共同创办了大辣出版,欧洲漫画的引进及中港台原创作品的推广,被列为出版重点。
与欧阳一块儿走访安古兰,分享其欧洲不同国度的漫画观察,也共同构思为亚洲每个城巿邀约创作者,共同描绘其城市的生活气味及图像速写,是为【东涂鸦】(east graffiti),这系列出版了《香港春卷》《台北咖啡》......,前者并获邀参加瑞士琉森漫画节,以及法国科西嘉的巴斯提亚漫画节。麦人杰先生的情色漫画作品《狎客行》,那年颇受好评,隔年授权出版法国版及美国版。

与小庄相熟,是在时报出版、编辑成人漫画杂志《High》的时候。那年他仍是刚从事广告影片拍摄不久的美术助理,对电影及漫画均有甚高热情。一开始,他带着精心绘制的漫画作品,自己拜读时并未有太多的兴奋之情,但翻阅其随手的生活札记工作涂鸦,却颇觉开心迷人,于是邀约了在《High》杂志上的连载,是为《广告人手记》。
2010年底,他画了10年的无对白漫画《窗The Window》终于杀青,两人相约2011年春天带着这部作品走访法国安古兰。会场里,自己忙着与几家欧洲出版社友人开会碰面,介绍这部作品。小庄则忙着用DV拍摄下这个小镇及这个漫画展的影像,以及排了三次队伍,等待着法国漫画名家墨必斯(Moebius)的签名。隔年,墨必斯去世,小庄的《窗The Window》在西班牙出版。
21世纪的开头10年,其实是台湾漫画的沉默岁月。
一切彷佛依旧,漫画似乎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仔细想想,差距甚大。随着数码时代来临,漫画阅读(或说是漫画纸本阅读)不再是主流;知名作者或是前往大陆发展,或是另转他途;而漫画杂志亦随日本母体的衰退,逐年收刊(90年代台湾数十本漫画杂志、数百位漫画作者的盛况,早已是天宝往事);台湾的新生代作者及读者均因而进入负成长时期。每年台北书展及漫画博览会的盛况,很难说是台湾漫画作者的嘉年华。
第二个10年,台湾漫画似有些许变化。三件事值得注目:同人志的原创场、CCC的台湾叙事研究、海外参展热潮,这三件事相互影响,逐渐带动风潮。
同人志的原创场以其自制自销、FB粉丝团模式,在这几年里成为漫画界新人练笔、自耕小农崛起之地。
中央研究院出版的CCC漫画志,则将台湾文史研究及年轻同人志,老少互搭撞击出正港台湾味的图像叙事。

海外参展潮随着动漫及文创的连动,由文化部支援的出国参展成为新兴活动。参与国际视野的创作及展览,到法国参展,尤其是安古兰台湾馆逐渐受读者关注,并牵动创作者的思绪。
2012年,台湾首次受邀成为亚洲区主题国,以郑问为首的20位老中青台湾漫画作者,以“漫画海洋.台湾”参展。2013年,含阿推在内的8位台湾作者以“快乐的漫画船.台湾”为概念参展。2014年,小庄带队的7位台湾作者以“跟着漫画去旅行”为题,绘制新作参展。

相对于美国漫画Comic的电影结合,日本漫画Manga的杂志动画产业化;欧洲漫画的个人风格、艺术倾向、文化展览,当然是台湾漫画界值得研究之处。
若说美国漫画是好莱坞化的善恶二元论,日本漫画则是如日剧般的美妙动人,而欧洲漫画如诗般的叙事,那画面及意象,多年后仍会浮上心头。
春天有梦,愿这批已参展安古兰的台湾漫画作者能持续创作。他们是早已陪伴我们青春的知名作者:郑问、萧言中、阿推、陈弘耀、平凡......或是仍在漫画线上持续创作的中生代,如常胜、颗粒、致怡、阮光民、小庄......当然还有新一代的同人志原创场作者:艾姆兔、YinYin、Kinono、61Chi......。
祝他们在未来某天,在异乡及岛国发光发热,而我们能一路看漫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