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一九一四年五月九日生于意大利的东南方的渔港Barletta,父亲经营木材生意,家境殷实。五岁时举家迁往义国北部的Bolzano,迁居后的第一个耶诞节,父母亲送他一把小提琴,由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进入Santa Cecilla音乐学院时,朱里尼学习的是小提琴、中提琴与作曲,毕业后成为罗马Augusteo乐团的中提琴手,直到二十岁偶然指挥业馀乐队,他才发现自己的指挥才华,于是放下琴弓,前往Siena的Chigiana音乐院,投入复兴韦瓦第音乐的作曲家Alfredo Casella教授门下研习,学成后回到Santa Cecilla音乐院担任教职。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中断了朱里尼的音乐事业,原本他打算避战成家、潜心读谱,然而好景不常,没多久后陆军就征召他入伍任官;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他不愿参战,逃到乡间躲躲藏藏,直到盟军攻入意大利才苦尽甘来。这段反战经历反而为其加分,将他推上一九四四年罗马解放音乐会的指挥台,在而立之年奠定了公开演出的第一座里程碑。当年他就成为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RAI)副指挥,两年后升任音乐总监,再于一九五○年担任新成立的米兰RAI指挥,此时托斯卡尼尼听到他指挥海顿的歌剧《月世界》,大为赞赏,主动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一九五一年,朱里尼在Bergamo音乐节登台,促成他着名的歌剧初演──与卡拉丝合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依循意大利名指挥的“传统”,在歌剧领域闯出名号的朱里尼接着踏入歌剧圣地──米兰史卡拉剧院,成为萨巴达(Victor de Sabata)的副手,一九五三年继任为音乐监督,可是他在这个位子上过得并不愉快,由于史卡拉不能满足他对充分预演的要求,一九五六年他主动求去,将事业重心转往英国,而这与他指挥生涯中的另一位贵人大有关系。

一九五五年朱里尼在苏格兰爱丁堡艺术节指挥演出威尔第的《法斯塔夫》,被EMI王牌制作人李格(Walter Legge)一眼相中,邀他到自己创立的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此间他的演出以威尔第歌剧为中心,旁及其它管弦乐作,并在一九五九年成为爱乐首席指挥。
离开史卡拉后,朱里尼除了在英国大放异彩,也开始将更多心力花在新大陆上、他于一九五五年首次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奇妙的是,那时执掌芝交的莱纳从未听过朱里尼现场演出,却不断请他来团客席,莱纳过世后,芝交便想聘请朱里尼接棒,虽未成功,朱里尼仍在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年间以首席客席指挥之职,与该团维持密切的关系。
朱里尼此时看似顺风顺水,在大西洋两岸都吃得开,但这位出身意大利的指挥却没有歌剧人物身上常见的夸张与浮华,相反的,还以对音乐的虔敬与庄重着称,素有“音乐祭司”之名。一九六七年在科芬园演出《茶花女》后,对歌剧界风气失望的他有十几年都不再指挥歌剧,其表演重心也随之转移到管弦乐曲上面。
这段时间里,朱里尼曾两次“短打”领导乐团,先在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六年间出掌维也纳交响乐团,是该团首位非德奥籍的首席指挥,后于一九七八到一九八四年间担任洛杉矶爱乐音乐总监。洛爱为了争取这位忠于音乐但不热衷事业的大师,罕见地在契约上明订他毋须肩负为乐团募款的任务,从而也免除了朱里尼大部份杂务与应酬。任上朱里尼通常是演出三周、休息一周,以便潜心研究,他认为,身为指挥,是以一介常人诠释天才作曲家们的作品,如果莫札特、贝多芬作曲时都要修改,自己就更该反复努力钻研乐谱。

一九八五年,因夫人有恙,他辞去最后这个总监的职位返义照顾,从此客席于西方各大乐团。一九九八年一次排练后,朱里尼身体不适,宣布引退,只在很少见的场合上有零星的公开演出。二○○五年六月十五日,大师在意大利北部的Brescia与世长辞,安葬于故乡Barletta的家族墓园。
与大部份同辈的名指挥们相比,个性恬淡的朱里尼可能是最少担任音乐总监的一位,也是保留曲目范围最小的一位,对音乐认真的态度,使他常常重复录制贝多芬、布鲁克纳、马勒等作曲家的大作,而不愿指挥自己“没有感觉”的作品,据说录音室里还存有他指挥到一半就停止的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他曾表示,在将一首曲子放入保留曲目之前必须得先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先认识曲子,第二阶段则是要对该首曲子进行冥想,第三阶段则是要将它化为血水吸收到体内,将该首作品变成身体的一部份。”
在超过半世纪的指挥生涯中,朱里尼始终以“将音乐呈现给没有机会在现场聆乐的听众”之心,严肃的面对每一次录音,一如他演出前总会与乐团再三仔细排演那样,认真地留下高水平的历史纪录。虽然录音数量不多,其作品却遍及三家大厂。最早他是由李格引介进入EMI,接着在一九七七年转入DG,一九九○年代才开始由SONY发行唱片。
日本乐评小林宗生曾这样分析朱里尼从早年到晚年风格的变化:
一、爱乐时期:没有厚重的音响,但严谨、明晰。
二、芝加哥交响乐团时期:更加严谨、明晰地再现总谱,所有录音合奏密度极高,品质上乘,不过音乐听起来稍有点“无机”。
三、维也纳交响乐团:有着温暖、成熟的表现。
四、洛杉矶爱乐乐团:这个时期的朱里尼,速度开始变慢,厚重的表现更为突出,录音中时而可见“弦乐器为主体,深刻雕琢出的厚重感”,缺点是乐团技巧不足,整体有些单调。
二○○五年大师离世之后,除了生前已有的发行,各唱片公司也相继制作朱里尼的各种纪念合集。在他百岁冥诞之际,我们不妨从各公司发行的最新合集,一览这位大指挥家留给我们的艺术经典。